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慢性、进行性肺间质性病变。近年来发病率及病死率不断上升,但发病机制迄今不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早期改变为肺泡炎、弥散功能减退,继而出现肺容量减少和限制性通气障碍,最终导致难以逆转的肺纤维化,呼吸衰竭。
特发性肺纤维化典型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干咳,体检常发现杵状指,X线摄片示两肺毛玻璃阴影或弥漫性网状阴影,肺功能检查提示限制通气功能障碍。绝大多数为慢性型,发病年龄越高,病程越长,急性型罕见。
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系自身免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本病预后不良,临床一直缺乏特效疗法。目前西医治疗道选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也一定有疗效,但效果均不理想。长期使用副作用多,增加断发感染、呼吸衰竭的可能性。
目前,中医药在动物实验中已证实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且在临床上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此在早、中期患者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多,大多按中医“肺胀”、“肺痹”、“喘证”、“咳嗽”等进行治疗。而按“肺痿”辨证施治的较少。临床选方用药敏杂,疗效不一。
中医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认识
对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可概括之为宣肺止咳、滋阴润肺、温肾纳气等治疗。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纤维化,按照“肺痿”辨证论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我院中医专家在临床中详观病人症状、体征、X线胸片、肺功能检查等,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认为该病有其独特的发病规律和临床演变过程,病人的体质是发病的关键。其病因病机概括为: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正气虚衰(肺肾气阴两虚),复感外邪,侵袭肺卫,内外合邪,伤津耗气,津枯肺痿。日久伤及脾,导致肺脾肾三脏俱虚,气机不利,渐伤于心,出现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咳嗽气喘,动则尤甚,面色晦黯,唇色发绀等肺叶焦枯之症。故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水饮、痰浊、瘀血、火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尤其是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的患者,其痰热瘀浊交阻互结,而致病情缠绵,增加了治疗的困难。所以,我们认为治疗本病时,应分清发病阶段,根据缓解期、发病期的不同,分别采用扶正祛邪或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合理应用特效中药验方温肾清肺汤,可取得显著疗效。
温肾清肺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缓解期的治疗
滋补肺肾为基本治法,贯彻始终:主禀赋不足,肺肾两虚,反复外感,邪气稽留,宣降失司,痰浊瘀滞而发为肺痿。其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病性以虚证为主,本虚而标实,虚在肺脾肾,实在痰热瘀浊。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调配温肾清肺汤,以补虚为基本治法。
祛瘀化痰兼而行之:肺痿多因燥热之邪耗伤肺阴,进而灼伤肺络,血溢脉久而成瘀血;或由热邪熏灼津液,血液粘滞,血行不畅而成瘀血;外邪犯肺,肺失宣肃,津液不布,久则因肺虚不能宣肃,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腾,津液不能正常代谢而致痰浊内生。瘀血与痰浊互相胶结,共同形成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产物。而瘀血痰浊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可影响气机的升降,阴津阳气难以布达,肺失濡润,使肺痿进一步加重。有瘀当除,有痰当化,因此祛瘀化痰药物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辨证调配温肾清肺汤,可有效改善微循环,破坏致敏细胞的酶激化系统,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支气管痉挛,促进炎症吸收,修复肺部损伤,新生肺细胞,逐步逆转、降解、消除肺纤维化。